方法-大课拆微课的方法

作者:庞涛

某知名国际IT企业同行就来咨询我,他们有一支精干的内部兼职讲师队伍和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讲授技术类课程和通用技能课程,之前企业开发的标准课程都是以天为单位的,现在企业明显感觉到运行节奏的加快,人员随着业务变动也有压缩,这样员工可以抽出来学习的整块时间面临较大挑战,而原有内训师讲1-2天大课的机会也在不断减少,所以企业学习部门提出将培训课程化整为零的思路,将一门1-2天的课程拆成1-3小时的短课,企业面临的两大挑战是:

  • 缩短课程和知识内容,灵活匹配会议提升员工差旅的效率
  • 提升内训师的利用率

企业打算先拿出一部分课程来做试验,于是问题来了,是不是每一个大课都适合拆解成为短课或者微课?背后判断的依据和标准又是什么呢?

短课或微课的来源

  • 一种是全新素材从头开发
  • 另外一种是利用既有的培训课程,将其拆解改造成为相应的短课或微课

学员怎么看大课拆微课

其实大课、短课、微课是培训专业工作者的区分,

站在学员的角度,你只要解决我问题就可以了,至于你给我提供的学习项目叫什么名,那是你们培训与学习部门的事情。

以学员为中心的大课拆小可行性根本判别标准

  • 拆解后的内容是否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匹配任务,
  • 最根本地是能否独立支持学员解决一个现实工作场景下的问题,大课解决大问题,短课解决中问题,微课解决小问题。

正反案例解析

1、反例解析

举个例子,在下面的情境领导Ⅱ课程当中,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体系性很强的课程,学员只有学习了如何诊断员工的发展阶段(知人),同时理解领导的不同型态(任用选择),才能最终去到配合运用(知人善任),这三者是一个相互啮合的关系,不掌握诊断的技能无法一步跨越直接做到知人善任,但单单学习了诊断,却又无法独立应用,因为会诊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这时假设我们抽出诊断的5问(如下图),单独开发一个微课,但是想一想学员学完这5问能干嘛呢?

你会说能够诊断和判别员工在不同任务上的发展阶段,可是这依然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而只是工作任务的一部分。

比如我是一个经理,现在通过诊断5问,我可以判别我下面的小王他是在一个彷徨者的阶段(D3),这时我立刻就想知道,对应这一阶段我应该怎么做呢?

可是微课限于时长只能说对不起,且听下回分解,我得再起几期给你讲领导型态,以及领导型态与与员工发展阶段的配合等等,这样学员就感觉意犹未尽或者说难听点有受骗上当的嫌疑,因为他的注意力和兴趣无法保持到把下回(可能还不是一回)分解听完的时候,就这个主题而言,其学习很可能是一个半途而废的结局。

总结一下,微课最好还是自成一体,一个微课就可以解决一个痛点问题,这样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最为恰当。否则就好像把一条活鱼硬生生拆成鱼头、鱼身、鱼尾一样,已经破坏了其内在属性,这时一条完整的鱼不复存在了。

2、正例解析

broken image

上图中的课程,本身就是基于内训师授课过程中的典型场景和挑战来设计的,每一个模块都对应一个棘手的场景:

例如如何一开场就激活课堂抓住学员注意力,如何打造销售学员喜闻乐见的课程逻辑,如何有效管理棘手的课堂挑战等等,这些场景之间彼此独立,互不隶属,可以搭配在一起授课,也可以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场景单独作为短课来授课

因而这个课程天然具有可拼插的特点,就好像乐高积木一样,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同样,以课堂棘手状况管理为例,再下一级课程也具有相当大的彼此独立性,并不存在互相依赖关系,这时想进一步改造成微课也是比较容易的。

微课定位

  • 将微课定位成一个独立的学习事件,直接用以支持学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broken image

如果用来做为线下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或者作为绩效支持,那就另当别论了,这时,即使对情境领导这样的体系化课程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