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现在的老师物种繁多

作者:江焕勇

· 知识萃取专题
知识萃取

1 老师的职业内容很宽泛

陶行知说过一句名言,至今作为大多数师范学校的校训,我读大学时,学校就挂了一块,这句话就是: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知识分类

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老师的第一要务是懂得多,这个标准至今还是对大多数老师的基本要求。

其实,这句话细究起来,还是有些偏颇的。

即使在古代,老师这个称号可不仅仅是教书先生,至少还有师傅、师爷。产业界的经验传承,主要靠的是师傅。至于师爷,套到现在,相当于就是高管教练+顾问,比如下面这位是影视剧《雍正王朝》中四爷(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高管教练-邬思道。

知识萃取
案例开发

只不过,师傅和师爷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教书先生才是大家公认的老师代表。

重理论,轻实践。这个倾向可不仅仅是我们的传统,西方也不例外。理论物理学家很受重视,实验物理学家受轻视,这也是传统。

这种倾向,很难松动,比如在知识密度最高的物理学中,实验物理学家地位始终不如理论物理学家。松动也发生在不久之前,2017年诺奖物理学奖颁给LIGO引力波团队,成员之一是德雷福,他就是一名实验物理学家。

简课网

同古代、近代相比,现时代,老师的种类,那就多多了。比如:

  • 教师。学校的教书先生

  • 讲师。实业界的教书先生

  • 技能教练。

  • 引导师、催化师

  • 咨询顾问

  • 管理教练

  • 师傅

  • 导师

这么多职业,不要说会做,搞明白它是干什么的,都不容易。

2 老师的分工和专业化

老师是帮助他人学习的,而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帮助人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我们了解一下,人要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的整体过程。

比较好的过程,通常来说,首先要获得知识,然后展开行动,根据行动的结果,得到反馈,获得新的知识,再修正自己的行动。

知识分类

比方说,学开车-半坡起步。

  1. 教练先示范一下半坡起步的大概过程(获得知识)

  2. 你来操作(行动)

  3. 车熄火了(行动结果反馈)

  4. 教练指出操作的问题点,提出正确的做法(行动反馈)

  5. 再示范(获得知识)

  6. 以上过程再来一遍

以上是一个简化版的赋能过程。

实际的学习应用场景和对应的过程,比这个要复杂。

比如,这个知识现在有没有?如果没有,怎么办?都去编教材?很多时候并不会,因为,知识可能不是老师那里,可能在学员脑子里(特别是一群学员),这个时候,老师就特别需要激发学员。

再比如,老师知道大概的原理,但不知道如何操作和应用。这个学习过程怎么完成?真相是,大部分的赋能过程都没有完成,也就是说2、3两个步骤都没有完成,原因,要么,没有进入到行动环节,要么,没有老师反馈或者老师没有办法反馈。

实际上,在专业知识领域,很少有一个老师能够完成整个赋能的全流程的,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已经高度分工了,由不同的老师角色来分工完成。

比如一个语文老师,他可以教语言表达的各种知识和技巧,但你让他教你公文写作、新闻通讯稿写作、产品文案写作,这多半是不行的,这种跟场景关联度非常高的“如何做(know-how)”的技能,语文老师通常是不能指导和反馈的,得有另外的人来辅导。

有些老师是负责讲解已有知识,我们通常叫老师,有些老师负责激发学员的隐性知识,我们可能叫引导师,有些老师负责反馈,我们可能叫教练。他们都是老师职业的专业化分工。

真实世界中,老师的这种分工非常广泛、细致和专业化,这是老师职业发展的趋势。

3 老师的物种分类

既然老师是一类职业的名称,其下有细致分工,那么老师是怎么分类的?

很遗憾,这件事情没人做。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做一下老师分类的知识萃取。

分类这种知识的核心,是要找到各个类别的关键区别特征,所谓关键,就是数量不能太多,我的意见是1~3个,中间值两个。

有一个工具,叫二维矩阵分类。大体上是这个样子的。这个叫:工作任务分类。大多数人叫时间管理矩阵,其实你会发现,这里这个矩阵跟时间管理没关系,一个分类而已,所谓的时间管理,其实就是依据任务的分类,所做的时间分配策略。

 简课   知识分类

在这个例子中,紧急程度和重要性是区别特征的两个维度,紧急/不紧急和重要/不重要是这两个维度的特征值。四类任务其实是四个特征值的两两组合。

以我的经验归纳,老师的关键特征维度有两个,一是懂为什么和是什么等理论性知识,二是懂怎么做的知识,前者称之为Know-why,后者称之为Know-how。

特征值,按照二分法,有无和是否,也分两个刻度,如下:

简课  知识分类

大白话说,可以这么理解:

知道为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的,叫老师。

知道怎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的,叫师傅(技能教练)。

既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做,还得继续分,里面有高人,也有忽悠。

既知道为什么,也知道怎么做,叫顾问。

老师因为不知道如何应用、如何具体操作,所以特别反感学生问,“这有什么用?我应该怎么做?”。

驾校的教练、工作上的师傅,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所以特别反感学生问,“你说这样做,是为什么?”,徒弟这样问师傅,师傅多半回道,“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做就是了!”

引导师、教练的辅导之后,学生经常迷惑,“老师,你好像啥也没告诉我,话都没说两句,这满墙的贴纸、这问题的答案,好像都是我们自己鼓捣出来的”。老师神秘地笑了,“嗯,这就叫教练和引导”。

顾问比较好,啥都告诉你,就是不知道管不管用。

上面的二维矩阵分类中,第三象限有点问题,包含多个分类,得进一步分类。方法同上。

引导师、管理教练,核心特征是对辅导的领域缺乏知识,但他们有能力通过激发学员,找到学员可能的隐性知识。

这里有一个前提假设:所有的学员不知道自己其实知道领域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很可能是有效的。

因为有这样的前提,所以,引导师、管理教练这样的角色一般用于成人学习场景比较多。

简课  知识分类

这个二维矩阵,通俗地说:

引导师是通过共创的流程来激发知识产出的老师。比如开会或讨论,要有成果,其实很需要引导师这个角色。

管理教练(不是技能教练)是通过提问来实现自省、行动激发的老师。比如,非良构的问题解决(经营问题、婚姻问题、亲子关系、人生的困惑等),管理教练还是挺有用的。

不过,这个领域也容易诞生大师,那种能把你忽悠瘸了的大师,这种大师擅长利用群体无意识和心灵控制,不仅对你没有帮助,而且还有大危害。

比如,目前市场上不少的教练技术,其实就是以往深圳汇才的余孽,大家要有提防心。记住,所有企图控制你行为的、摧毁式洗脑、社交群体胁迫,让你有意无意地丧失自由意志的,都是邪术,属于上面二维分类矩阵的第三象限。

简课  案例开发

唐代韩非著有《师说》,《师说》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翻译成现在的话,大概是老师应该是教书先生、师傅和教练的三个结合体。

从这个角度说,一位老师,如果能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框架、主要的应用场景技能,还能启发学生自省、醍醐灌顶,TA才是一位顶级名师。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不耻相师”、“圣人无常师”,可能才是避免三十岁之后开始出现的头脑功能性固化的进化开放之道。

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