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学习主要方式,主题式阅读的5个关键流程

作者:江焕勇

我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经常读书的人,平时有单本书阅读和主题式集中阅读的习惯,给我最大收获的是主题式阅读。

可以这么说,我的知识结构基本3年就会更新一遍,主要还是受益于主题式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符合用以致学、系统化学习的特点,目的性最明确,为了应用找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某个主题的知识结构。

broken image

主题式阅读是一个全局性的、筛选式的阅读方法,同时,也是对知识系统化、消化吸收并形成应用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阅读方法。我曾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泛读了10多本书,其中有几本书还是大部头,再用大约2周时间精读了几本书中的核心内容,并应用到了实际的业务工作中。

我的主题式阅读习惯是这样的:

1、搜集主题书单。

主题式阅读开始的时候,主题所包含的知识框架、知识范围通常都是不清楚的,需要探索。这个时候不要忙着读书,关键是要拉一个正确的书单。

目前来说,豆瓣读书还是最好的搜集书单的一手信息来源,顺便说一下,我还真希望有人能做一个主题式阅读的服务应用出来,貌似很有前景。

豆瓣读书的排序体验向来受人诟病,这里有一个排序的小技巧,就是使用tag进行搜索,比如搜时间管理,就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https://book.douban.com/tag/时间管理

这里的关键是主题关键词。比如,我接到一个任务:如何更好地“洗脑”。这个我的确没接触,那么这个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应该有:洗脑、影响力、说服、思维控制、行为设计等。

通过这些关键词,在豆瓣读书中就很容易找到最好的书单。如下图,关键词是“洗脑”,有四本书值得关注:

broken image

如果交叉关键词,换成“影响力”,那么至少有三本书值得关注,而且这三本书中,非常重要的作者叫罗伯特 西奥迪尼,了解作者其实也很重要,这叫找到头部内容提供者,书单如下:

broken image
2、看书评和扫读

这个过程实际是做书单的筛选和拼图。一般来说,在阅读书的内容之前,应该好好看看书评,如果能看到书的序言和目录的话,更要好好看看。

通过书评、目录、序言,基本上,这本书主要知识框架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清楚了,如果将这几本书的知识框架列在一起,使用思维导图就可以理出一个知识拼图出来。

在列书单的过程中,还可以在书评和扫读书的目录框架的探究基础上,不断更新这个书单。比如说时间管理。使用幕布就可以将这样的思维导图列出来,很方便。

broken image
3、买书通读

一个主题的阅读书单,应该维持在6-10本书,少于6本,应该知识拼图不全,多于8本,应该考虑精简,书单多了,往往是第二步没有做到位。

不要做一个屯书族!买来不读的书是没有意义的。

买的书可以是纸质书,也可以是纸质书,这是一个个人的阅读习惯偏好,没有什么好不好,自己习惯就行。我比较喜欢纸质书,之前买过kindle,没用习惯。我有些朋友用kindle很溜,在上面做书评、笔记非常顺畅。

主题式阅读的通读和单本书的通读有所差别。差别在于,前者要提出一些问题,并在通读中找到答案。后者只需要遵循书本的知识框架就可以了。这就意味着,主题式阅读用不着阅读全书,只需要找到你想要的内容就可以了。

通读需要有鸟瞰的角度和视野,大体上了解知识主线以及主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过程。一本书总是有一条主线的,每一章都有一个关键的概念或原理或方法流程,把它找出来,你就成功了。

broken image
4、精读

我比较认可拆书的精读方法,结合第三步,找到知识点(概念、原理、方法过程)之后,需要理解这些知识点,并转化到自己的实践应用场景中,大体上是:

(1)打出标签,列出知识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最好能举例子。这叫例证。不能举出例子,用白话说出来,都代表理解还不到位。

(3)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是怎样的?

(4)可以在自己的工作项目中可以怎么用?

broken image
5、阅读强化

阅读,如果只是个人行为,如果仅仅停留在信息层面,是很容易忘记的。

所以,必须强化阅读习得的效果,以下是常见、亲测有效的阅读强化方法:

(1)便签笔记。

就是将前面精读的知识点列成知识便签,做成手卡,经常翻阅。

broken image

(2)分享

分享的方式可以是读书会、可以是写文章、也可以是讲课,最好的方式是讲给别人听。

broken image

(3)应用实践

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最终极的方式是应用实践,实践是有风险的,因为你对知识的理解可能有误,对应用的细节可能还缺乏了解,对可能的坑还缺乏认识,但应用实践是行动,行动才是有意义的,反过来,它还会对知识本身进行再生产和重构。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