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上,同学的作用甚至比老师还重要

作者:田俊国

在学习上,同学的作用甚至比老师还重要。有调查表明,中学生受同学的影响要比老师和家长大得多,因为同龄人更容易有共同语言,更适合当榜样,更容易模仿和学习。

《礼记·学记》中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建构主义的课堂上的讨论表面上是个体之间的讨论,实际上每个参与讨论的个体都带着不同社会系统(家庭系统排列【英语:Family Constellation】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方法。

●该方法由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最早开发出来的。

●家庭系统排列是系统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的一种,系统排列是通过现象学方法探究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的风格和信息,背后隐含着不同系统的良知与秩序的协商,任何个体思想的建构必然受其他成员的影响。

●这个过程被建构主义称之为意义协商。如果一个群体长期持续在一起进行意义协商,成员必然有很多共鸣,这些共鸣的思想会被强化,社会心理学称之为社会强化。

 

甚至人的自我形象也是在社会交往过程塑造出来的。我经常在课堂上做这样一个游戏:随便请一位学生用三个形容词形容自己。比如有学生形容自己善良,我紧接着问:“你怎么知道你是善良的?” 学生说:“从小人们都说我善良,家里人这么说,同学们也这么说,同事也都这么说我。” 可见社会反馈对塑造一个人有巨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课堂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小社会

 

❶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社会系统对个人学习的影响。

课堂上的每个学员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都受到其原生家庭、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中各种圈子的影响。

 

❷圈子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在小偷的群体里,不偷盗反倒成为耻辱;农耕时代,经商曾经被看作是不务正业。

 

❸世界是感知的世界,意义是主观赋予的。

不仅如此,意义的形成常常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每个个体对意义的建构难免受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影响。因此,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在的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

 

❹仔细分辨,不难发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所表露出的家族、教育背景甚至早期职业背景的风格,这些风格都是在过去的社会环境中学来的。而课堂则是一个临时的社会系统,其中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带着自己既有的受其过去和当下所在多个系统影响而形成的风格来到课堂。

 

 

●在海边捡过石子的人都知道那些被海浪反复冲刷过的石子都近似椭圆形,我甚至见过海浪把啤酒瓶的碎片也打磨成椭圆形。无论最初丢进大海的是什么形状,经过长时间的海浪打磨,最终都会被塑造成椭圆形。

 

●人在社会上就如同石子在大海里,每个人的心智模式的形成都难免受其从小到大经历的各类不同社会系统的影响。

 

●从个体完成自己的心智模式建构的角度看,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讲的还是其他同学分享的内容,都是一种信息输入,就像我们从外部摄入的食物。这些食物最终都需要学生自己去消化,编织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为所传授的知识要变成他们自己的,就必须他们主动参与、用心揣摩,而不是被动接收。

 

 

这与传统的教学不同

 

❶在传统的教学中,学员学习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事实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教师一般在教学之初先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之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

 

❷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过程,必须先学了、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的课堂则用相反的思路来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❸老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可参看:好问题胜过千言万语),创造出逼真的情景——首先让学员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老师仅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过程。

 

❹在问题解决中,学习者要综合运用原有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甚至想方设法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推断,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而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便可以自己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学习者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为了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要进行建构性学习——要有充分的沟通、协作和支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

 

●在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中,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充分。老师在开始先保留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并洞察他们的想法的由来。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而后再提供相应的引导,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观点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或者组织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从学习者的见解出发进一步进行提炼和概括。

 

●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建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另外,在建构性的教学中,学生──学生之间也将会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

 

●而在在传统的教学中,交往和交流的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够充分,教学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是“教师讲”和“学生听”。

 

●老师提前准备好要讲的内容,在课堂上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讲解,同时穿插一些问题,而所提的问题又主要是对一些事实信息的回忆,学习者只是像填空一样给出简短的回答,往往没有多大思考的余地,这很难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持续的、深入的沟通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