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让枯燥的技术类课程活跃起来的方法

作者:丁志勇

怎么办?

前段时间辅导某家工厂的技术、生产、质量控制和管理部门的同事开发课程,培训部门的人员私下透露,他们最怕这里面的“技术控”讲课,“技术的话题真的太枯燥了,能把人讲睡着…”果真如此吗?我对此将信将疑。

第一天课程下午一点半开始,我请大家简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内容。恰好接连三位技术人员上来分享,我一下子被“震撼”到了,真的是满满登登几十页PPT,全是各种工艺、结构、功能、流程、操作注意事项等,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三位几乎就是在念PPT,下面真的有学员打起来瞌睡…。

课后,我询问三位平时给学员分享的情况,三位说平时上课学员反应就是觉得太枯燥、课堂太沉闷。可是他们也没办法,技术的内容就是这样,咋能让课堂活跃起来呢?

分析

技术的话题讲起来学员一定会觉得枯燥吗?答案真的是“不一定”。

比如,有的老师讲技能操作类的课程,一边讲一边让学员动手练习,甚至设定一些故障让学员来解决,这类课堂就不会太沉闷。

再比如,老师讲的技术内容正好是学员在工作中的“痛点”、常出毛病、常犯错误的地方,即使老师就是读PPT,那学员也会全神贯注地倾听,学会了回去好马上应用啊。

可是我碰到的三位同事恰恰开发了比较难的一类技术课程。

第一,课程目标学员是新员工或工作1年左右的技术人员,他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痛点”,或者还处于懵懂状态,自身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

第二,课程学习目标并不强调应用,而是让大家记住这些工艺、结构、流程等,将来工作时能有这些知识积累就行了。

因此,学员没有回去就要用的现实压力。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解决

综合多次的实践,我认为解决技术话题讲课枯燥,要重在三个“动”。

一是讲课要生动。

讲师要善于利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把抽象乏味的技术课堂变成活生生、同学员接近的内容,特别是要利用和大家生活相关的例子和类比。

比如,上面三位老师中有一位讲某种卡片的结构,里面有卡体、芯片、天线、模块等部分。经过启发,他把这些部分比喻成人的身体,卡体就是整个身体,芯片就是大脑,天线就是眼睛、耳朵和嘴巴,模块就是身体的五脏六腑等,然后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时都和身体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大家就觉得很贴近自己,容易理解多了。

broken image

二是学员要手动。

讲师要尽可能让大家动手来操作。

比如,另一位老师讲的是某种产品的制作工艺,用六层不同的介质把芯片固定在里面,每种介质有自己的材质、特点等。经过启发,他决定从车间找一些废旧的介质材料,每个组发一套。讲到每种介质特点时,先让大家猜猜是哪一个,并且每个人动手弯一弯、折一折,感受一下介质的特点,每组总结一点感受分享给大家,然后讲师再介绍。经过这样的环节,学员更有代入感,能和实际工作场景更紧密地关联。

broken image

三是课堂要互动。

讲师要创造更多机会,让学员开口说话、互相交流、提出问题等。

比如,第三位老师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讲五大工作流程的操作安全事项,这些事项的条目加起来有近70条,但每条都非常明确,“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很容易理解。经过启发,这位老师把学员临时分为五人一组,组里每个人负责一个流程,先自己研读这些注意事项,然后讲给小组里的其他人来听。全组都讲完之后,再请各组讨论“关于这些流程的注意事项,每个组还想提出的1个问题”,讲师针对大家的疑问给予解答。

为了让大家更牢固地记住这些注意事项,这位老师还从近70个注意事项中挑出容易出错的30个,事先制作“判断对错”的问题卡片。在讲完这部分内容后,请大家每人抽取卡片,至少找到3位学员交流答案。

broken image

第三位老师的课程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40分钟左右),分别介绍结构、工艺和流程。为了加深学员的印象,每讲完一个模块,老师会给每组发一张白板纸,让大家画出这个模块内容要点的结构图(比如:思维导图、树状图等),画完之后贴在墙上,让各组起立互相参观,并且补充和纠正内容。在课程快结束时,所有学员起立参观墙上的“作品”,对课程所有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

broken image

最后总结一下,以上三个“动”中,第一个很考验老师的想象和表达能力,需要技术专家多去观察和总结;第二个要看能不能找到相应的模型或操作点,要看课题内容;第三个主要把流程设计好就可以了,不太依赖于专家个人能力,也不太受课题限制,所以应用的范围更广、操作更容易,向大家重点推荐!